「聚焦首个全国科普月」来,体验别样的科普之旅
【聚焦首个全国科普月】
来,体验别样的科普之旅
郑州科技馆:新模式引领科普新热潮
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科协科普部“2025年全国科普月千馆并进筑基科素”联合行动精神,郑州科技馆自今年8月起启动“科学之夜”系列专场活动,以“科学一千零一夜”为主题,通过“超前部署+馆院联动”双轮驱动让科普热度持续“燃”动全城。
科学之夜破局出圈
郑州科技馆选择在暑期率先启动“科学之夜”活动,将科学体验有机延伸至公众的课余与业余生活,实现科普预热“走在前”、活动效果“实打实”。
从8月初的首场活动开始,迅速在市民中形成“周末去哪儿?科技馆有戏”的品牌认知,“科学之夜”在公众心中逐渐树立起高质量科普活动的形象,推动科普从“节日化”走向“日常化”。
郑州科技馆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馆逐步建立起一套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夜间科普活动模式,为科普工作常态化运行提供制度保障。
沉浸体验引爆好奇
“科学之夜”活动期间,郑州科技馆各主题展厅结合自身特色,推出多项互动体验项目。在“活力地球”展厅,科技馆辅导员通过“龙卷风”模拟展品和“奇妙的水龙卷”互动实验,为观众揭示这一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逻辑;“轮子上的世界”展厅则聚焦简单机械原理,通过“轻装上阵”机械轮轴互动装置,让观众亲身体验杠杆、轮轴等简单机械如何实现省力效果。“生命健康”展厅围绕饮食健康主题,开展系列趣味科普活动。
科研资源科普化落地生花
作为本次“科学之夜”活动的最大亮点,郑州科技馆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的深度合作,开创馆院协同科普的新模式。双方共同策划推出的“铁甲雄心·机器人格斗巅峰对决”特色活动,成为整个系列活动中最具人气的环节。
展开全文
哈工大机器人研究团队专家不仅带来自主研发的格斗机器人,更亲临现场担任技术顾问与解说员。高校科研团队将“高精尖”技术转化为公众看得懂、喜欢看的科普内容。这种将前沿科研成果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的尝试,不仅是馆院协同育人的成功实践,也为科研资源面向公众转化提供“郑州样本”。
除了馆院合作的机器人格斗这一亮点外,郑州科技馆在“科学之夜”活动中还推出多项形式创新的科普项目,吸引不同年龄、不同背景的公众参与。
从“一场活动”到“一种模式”
郑州科技馆2025年“科学之夜”不仅是一场科普活动,更是一次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。
据介绍,该馆构建“夜间科普+馆院合作+品牌延续”的新模式,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注入持续动力。科技馆通过馆院联动、多方参与,形成科普资源的有效整合,更探索出科普活动常态化、品牌化、融合化的新路径。“我们将巩固‘科学之夜’活动成果,打造成常态化、品牌化的科普平台。同时,加强与学校、社区、企业的合作,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普服务体系,也将积极应用VR/AR、元宇宙等新技术手段,创新科普展示方式,提升科普服务能力。”郑州科技馆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记者 刘盼盼 文/图
河南省科技馆“科学之夜”点亮探索之光
“科学之夜”活动现场
9月27日晚,河南省科技馆内灯火如昼、人声如潮,5000余名观众齐聚一堂,共同见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科学之夜”活动,当天共吸引观众1.5万余人。
本次活动作为全国科普月的重要组成部分,由河南省科技馆联合全省现代科技馆体系共同打造,通过9大特色板块,为公众带来一场融趣味性、互动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秋日科普盛宴。
公共区域点燃科普热情
走进省科技馆一层中庭,科学市集、科学课程作品展和机器人互动体验三大活动交相辉映,共同构建了一个开放、鲜活、可触摸的科普新空间。
此次科学市集联合了河南现代科技馆体系的10余家成员单位,打造出16个内容丰富、主题各异的科学互动摊位,将物理、化学、天文等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趣味实验,真正实现了“一摊一主题,一题一体验”的互动特色。科学课程作品展带着无限的创意惊艳亮相,汇集了200余件科技馆教育的最新成果。从航天模型到非遗手工,现场观众在观摩中讨论:“这些作品不仅创意十足,更能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,真是受益匪浅。”
宇树机器人一出现,瞬间成为全场焦点。人形机器人与四足机器狗的拟人化交互和高难度特技表演,让观众直呼过瘾。孩子们兴奋地模仿机器人的动作,在互动中种下科技创新的梦想。
展厅活动解锁探秘之趣
在科技馆露营是什么体验?当剧本杀搬到了充满童趣的童梦乐园,运动会不再是简单地奔跑跳跃……本次科学之夜活动首次推出了科学帐篷故事会、科学剧本杀、科技运动会等6大展厅特色体验活动。
科学帐篷故事会依托动物家园展厅雨林、湿地、山地、草原等真实生态场景,融合故事讲述、互动实验和科学短片等形式,为参与者打造兼具漫游与驻留体验的多元感知空间。
童梦星球大探险则创新融合剧本杀与多学科互动实践,为6~12岁青少年及亲子家庭打造沉浸式科普探险活动。角色扮演、谜题破解、团队协作中,轻松掌握天文知识、自然科学知识、安全常识,解锁“守护星球”挑战。一名孩子兴奋地反馈:“我当了一回星球探险家,和队友一起解开了3个科学谜题,太刺激了!我现在对火星特别感兴趣!”
科技运动会通过智慧挑战赛和极限创享赛两大板块,将科技与运动相结合,让青少年在可操作、可感知的互动体验中锻炼创新思维、培养实践能力。
科学区块链活动、宇宙天文研学营则打破学科壁垒,创新构建出开放式的科学探索实验场,通过巡场讲解与沉浸式展品操作,引导观众在展项间自由探索,体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飞跃,感受科学逻辑的严谨与美妙。
“科学之夜”活动期间,省科技馆首次推出4大特效影院免费观影活动,将“科普惠民”的政策温度转化为公众可感可知的观影体验,让优质科技文化资源真正惠及广大市民。本次观影内容涵盖太空探索、极地生态、海洋生物等多学科主题,构建起立体丰富的科学知识图谱。
记者 魏滢 文/图
AI进校园 科普零距离
9月28日,一场以“未来已来——欢迎来到人工智能课堂”为主题的科普讲座在新密市第二高级中学举办。
活动旨在增强青少年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认知,提升其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。特邀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讲师、郑州市科普专家李文强担任主讲,该校300余名高一新生积极参与。
李文强以人工智能专业的高考录取情况、就业前景作为开场,成功引起学生的兴趣,以实际应用讲解人工智能对生活的种种改变,引入人工智能核心技术,并进行编程演示,把普通摄像头加入算法改造人工智能设备,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。下一步,新密市科协将继续立足市民科普需求,开展更多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,提升全民科学素质。
记者 刘盼盼
科普驿站搬进地铁 守护“舌尖上的安全”
为普及食品安全知识,增强市民科学饮食意识,近日,郑州科技馆联合地铁6号线常庄站,依托站内科普驿站平台,举办第一期科普驿站食品安全周主题活动。此次活动以地铁交通枢纽为载体,将科普融入市民日常出行场景,实现科学知识高效传播。
活动现场,常庄站科普驿站布置系列主题展板,围绕“食品选购误区”“食品添加剂真相”“过期食品危害”等热点话题,以图文结合、案例分析的形式直观呈现。在地铁站出入口、候车区等人流量密集区域,工作人员主动向过往市民发放食品安全宣传单,耐心细致地为市民讲解食品安全知识,解答市民提出的问题。
工作人员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,深入浅出地介绍食品安全要点,让市民易于理解和接受。许多市民纷纷驻足聆听讲解。一位带孩子出行的家长表示:“在等地铁的间隙就能学到这么实用的食品安全知识,这种科普方式很新颖,也很方便,对家长和孩子都很有帮助。”还有上班族感慨:“平时工作忙,很少有时间专门去了解食品安全知识,今天在地铁站收到宣传单,正好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,真不错!”
下一步,双方将围绕环保、健康、科技等主题,持续推出系列科普活动,将常庄站科普驿站打造为市民触手可及的“移动科学课堂”,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注入新活力。
记者 刘盼盼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