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业8年的婚庆人心得:婚礼不再“造梦”,只卖解决方案

Connor 欧意官网 2025-10-02 1 0

从业8年的婚庆人心得:婚礼不再“造梦”,只卖解决方案

摘要:随着结婚率的逐年下降,婚庆行业没有过去那么好挣钱。八年前刚入行时,小田以为婚礼行业贩卖的是“婚礼梦”。如今,作为资深婚礼营销经理,他纠正自己,“现在卖的不再是婚礼梦,而是解决方案——帮年轻人在有限预算和美好期待之间,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”。

和老一辈不一样,年轻人不再视婚礼为必要仪式,不愿让婚礼沦为一场“表演给外人看的秀”。这一观念的改变,迫使婚庆公司改变赚钱方式,也让小田静下心来思考,婚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。

口述|小田

文|庞珊

1.春天又回来了?

国庆8天长假,我接了近60场婚礼,没闲着。

是不是行业转暖了?还不能这么说。今年情况比较特殊。去年赶上“寡春年”(也就是民间说的“寡妇年”),很多讲究老礼的家庭就把婚事缓了下来。今年是“双春年”,按照传统说法是结婚的好年份,去年没办成的婚礼,如今全都排上了日程,市场总算恢复了点元气。

其实这个势头,从上半年的五一就能看出来,订单量比去年多了不少,但行业内卷也更严重了。

这也是意料之中。从2014年到2022年,全国的结婚登记数连续九年下跌。2023年疫情放开后出现了一波反弹,正是那波“延期潮”造成的短暂繁荣,让很多人误以为春天又回来了。

当时我身边突然冒出很多独立策划师和摄影师,都以为这行好赚钱,纷纷挤了进来。

进来后就会发现,钱真没那么好挣。整个行业都面临“成本涨、利润薄”的双重压力。现在一个好的跟拍摄影师,报价比三年前翻了一番,酒店场地费年年涨,甚至连搭建背景用的材料费价格也一路飙升。

从业8年的婚庆人心得:婚礼不再“造梦”,只卖解决方案

资料图

展开全文

但市场需求并未同步增长,别看我十一忙得脚不沾地,其实是“冷热不均”。就像前面说的,传统“黄道吉日”依然抢手,但平时档期空置率很高。为提升整体营收,公司通常会在七、八月份进行“补档”,就是对年底前的空档期进行降价促销。各家的普遍做法是通过直播、团购、推荐返利等方式低价揽客,很多套餐价格已低至市场价的六七折。

在这种“卷价格”的竞争环境下,公司不得不适度调整报价策略。部分中小公司为抢夺客户甚至采取恶意低价竞争,我们若不跟进优惠,订单很容易流失。

因此,即便单场婚礼明面上的总价没有下降,但扣除攀升的成本与频繁的促销让利后,净收入明显缩水。

这还不是最难的。对我而言,现在最严峻的挑战,是年轻人不想办。

2. “婚礼梦”没多少人买了

说实话,如今年轻人结婚一半出于自愿,一半是为了满足父母心愿。大多自己并不想办,除非父母坚持。

这背后是根本观念的转变:年轻人不再视婚礼为必要仪式,他们不愿让婚礼沦为一场“表演给外人看的秀”。

这种观念转变直接体现在方案的沟通中。过去,新人总会问“舞台够不够大”、“鲜花多不多”。如今,开口第一句往往是“能省省吗?”、“有没有更便宜的方案?”。

我手机里有两张对比鲜明的照片:一张摄于八年前,水晶吊灯下宾客正襟危坐,场面奢华;另一张是今年的一场婚礼,没有繁复装饰,新人与亲友围坐交谈,氛围轻松真挚。现在的年轻人,不追求排面、热闹和气派,更在乎情感的分享和交流。

从业8年的婚庆人心得:婚礼不再“造梦”,只卖解决方案

资料图

有一对新人决定自己主持,婚礼开始前,连流程都未完全确定。一开始我真没安全感,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地感人。仪式上,新人和从各地赶来的好友如老友聚会般,自然分享着彼此的故事。那不像一场婚礼,更像一集温暖的《老友记》。

当然,能如此自由地办一场婚礼,离不开父母的理解与支持。而现实中,更多新人仍需在自我表达与家庭期待之间寻找折中。我常常像一位“谈判专家”,周旋于新人、家长、酒店和供应商之间,努力寻找那个既能顾全长辈面子,又不让新人委屈的创意方案。

我挺能理解年轻人的想法。毕竟,现在大家的压力都很大,逼得人不得不务实。说来可能不信,我这个业内人士结婚,最后也赔钱。亲朋好友随礼的金额和十年前差不多,可物价早已不是当年的水平。

在北京,即便只是中等规格,摆上20桌的酒席,基础花费也要5到8万起步,这还不包含策划、布置、婚纱摄影等核心费用。对大多数人而言,份子钱已经覆盖不了婚礼的成本了。

这笔账,如今的新人算得越来越清楚。这正是年轻人重新审视婚礼价值的催化剂之一。当经济账算不过来时,人们自然会追问:我花这笔钱,到底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收回礼金,是为了让长辈有面子,还是为了购买一段值得珍藏的回忆?

我刚入行时,觉得婚礼行业贩卖的是“婚礼梦”,是帮人打造梦幻一般的婚礼。但我现在卖的不再是“婚礼梦”,而是解决方案——帮年轻人在有限预算和美好期待之间,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。

从业8年的婚庆人心得:婚礼不再“造梦”,只卖解决方案

资料图

3. 婚庆公司赚钱的方式变了

对婚庆从业者来说,要留在这个行业,就必须跟上时代的变化。不仅年轻人的观念在改变,现在获客方式也彻底改变了。

六七年前,我们主要依靠线下渠道获客。那时的备婚流程非常传统:新人先翻黄历定日子,再依次去订酒店、看婚纱照。我们就顺着这个流程“守株待兔”:与婚纱店合作获取客户资料,或与酒店谈分成,等着客人按步骤找上门来。

如今情况彻底反转。客人主要来源于社交和视频平台,大数据精准推送了我们的内容,新人被案例吸引,喜欢我们的风格,才会主动约见面。婚庆公司从流程的“末端”被推到了“前端”。流量费也水涨船高,现在想在某平台获得有效曝光,单次成本可能高达上百元。

我们也像内容创作者一样,在各个平台上运营账号、搭建线上矩阵。曝光只是第一步,关键还要促成“开口率”,即客人愿意主动咨询;接着是“留资率”,愿意留下联系方式;最难的是“进店率”,如何邀请他们实际到店沟通。

现在进店成本越来越高,我们得准备迪奥香水、海参等礼品,甚至报销打车费,才能提高客户到访意愿。说白了,过去是客人找我们,现在是我们全力“追”客人,除了拼价格,更要拼服务、拼诚意。

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未必是坏事。通过内容吸引来的客人,通常更认可我们的审美与理念,沟通效率高,成交意愿也更强了。

大公司可以砸钱买流量,但我们能靠真诚的内容打动人心。现在的市场正在分化,那些有想法、有要求的新人,并不会选择标准化套餐,而是会去寻找真正懂他们的独立策划师或工作室。很多新人排斥千篇一律,渴望独一无二,这正是注重创意和定制的中小团队最大的机会。

创意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。真正吸引人的,不是“好看”的创意,而是“有故事”的创意。比如我们做过一场电影主题婚礼,新人都是影视工作者,我们在合影区放置了场记板、打板器、老式胶片相机这些真实道具,现场就像个小型片场。

今年六月有一场婚礼,新人提出不想走常规流程,希望仪式能体现他们“共同成长”的爱情观。沟通中我了解到,他们相识于多伦多大学,两人都深受校训“像大树一样在漫长的岁月中生长”的影响。

从业8年的婚庆人心得:婚礼不再“造梦”,只卖解决方案

资料图

“共同种树”作为婚礼的核心环节。这不仅仅是个仪式,更是他们关系的缩影:树苗象征爱情的起点,培土浇水代表双方共同的付出,而未来这棵树的成长,也寓意着婚姻的延续。

我越来越觉得,好的婚礼创意不是凭空造景,而是从新人的故事里“长”出来的。可能是一段共同的经历,一个坚持多年的爱好,甚至是一句两人都认同的话。我们的价值,就是把这些看不见的“灵魂”,变成婚礼上看得见的感动。

无论形式如何变化,婚庆行业的宗旨从未改变。它守护的,始终是每个人生命中那个重要的时刻。

当年轻人开始拒绝“面子工程”、当婚礼从“必选项”变成“选择题”,这其实是好事。褪去一切复杂的东西后,我们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思考:结婚的意义究竟是什么?婚礼的本质又是什么?

评论